教学动态
5门本科生课程获评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

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日前公布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评选结果。我校5门本科生课程获评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,授课教师和教学团队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。同时入选的还有3门研究生课程以及1门继续教育课程。

此次入选的5门本科生课程分别为综合地质学、材料力学、地统计学、地球物理测井、新能源概论。

《综合地质学》课程为地质工程等5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,每年授课学生300余名。课程负责人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李亚林教授,团队成员包括魏玉帅、蔡克大、孟俊、陈生生4名教师。课程将行业“地质报国”“三光荣”“四特别”精神融入教学内容,将核心教学内容与“一带一路”“双碳目标”“减灾防灾”“两山理论”等融合,围绕野外实习开展地质特色思政教育,开展“炼思想、练作风、练本领”的三练教育,构建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融“理想信念、地质报国、责任使命、科学思维、创新能力”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。

《材料力学》课程负责人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吕建国教授,团队成员包括王志乔、凌雪、乾增珍、张宇星、王瑜5名教师。课程秉承地质工程专业“探工求索”精神,以“隐形教育,立德树人”为宗旨,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,从课程知识点、研究方法、警示性案例、社会热点、学科发展史等方面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,从国家、精神、人格、科学观四个层面系统梳理课程思政元素,建成了包含31个案例的材料力学思政元素案例库。团队教师充分发挥“金刚石钻头”的“锤炼”和“坚硬”特质,通过全过程的课程思政,“锤炼”学生高尚品格,“练就”学生过硬本领和破除困难的意志,切实增强了育人实效。

《地统计学》课程负责人为信息工程学院郑新奇教授,成员包括王雨双、王娇、艾刚3名教师。课程以区域化变量为基础,借助变异函数,广泛用于地学、土壤、农业、气象、海洋、生态、环境、信息等多个领域,空间域或时间域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定量描述与预测评估。结合课程知识科学性和应用广泛性的特点,教学团队构建了“知识科学化、案例思政化、科学思政融合”的课程模式,通过“数说地学、数说中国、数说发展”,实现“启智、赋能、树人”。

《地球物理测井》课程负责人为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邹长春教授,成员包括谭茂金、徐敬领、肖亮、景建恩、彭诚5名教师。该课程是国家级一流专业、教育部“新工科”建设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的核心课程,课程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,团队成员围绕热爱专业、地大品格、服务首都、家国情怀等,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核心思政要素,以启发式、研讨式、穿插式教学方式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在一起,在系统讲授地球物理测井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基础上,培养学生发现、分析复杂问题并利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加以解决的能力,根植深厚的家国情怀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。

《新能源概论》作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新能源地质与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,重点传授煤层气、甲烷水合物、油页岩、油砂、页岩油、页岩气、地热、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地质基础知识与勘探开发方法,课程负责人为能源学院许浩教授。课程建设以专业知识为骨架,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灵魂,建立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,形成了国家能源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统一、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统一、全方位育人需求与思政建设相统一的教学理念,引导学生在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,掌握非常规地质能源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的新理论、新技术和新方法。

2021年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工作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,面向普通本科教育、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,经学校推荐、专家遴选、网络公示等,共遴选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13门,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513个,其中普通本科教育项目297项、研究生教育项目113项、继续教育项目30项。